正在热映的《虎妈猫爸》,讲述的是一个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争议不断、是非不断的家庭故事,取材于普通人的生活,说的也是寻常百姓的事,但它引发的热议超越了平常人的生活。一个老掉牙的话题,却引起这么大的关注,只能说明这个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重要了。 教育是少数几个共识与行动、愿望与现实反着来的行业。大家都明白这样下去不行,每个人也都有迫切想改变现实的愿望,可一到现实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轻松面对。
这个行业怨声之大与改变之难共存,呼声之高与成效之小共存。虎妈猫爸带来的冲击和共鸣仿佛只能停留在情感领域,他们感叹现在孩子的苦,痛恨小小年纪就动弹不得的人生、填鸭式的教学,痛恨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被改变得面目全非的家庭生活,但转回头面对自己的孩子,他们又把虎妈的做法照搬了过来。对于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样子,大家都叫苦不迭,但大家又在暗自较劲。人人都希望从别人做起,于是人人都不能逃开被裹挟的命运。
指望家长从中解脱出来是不现实的,虎妈可怕,对孩子的严厉让大家恐怖,但大家都对虎妈抱有同情。这是一个注重排名的体系,你只有力争留在前面,才能将希望保留到最后。这样的过程是身不由己,是被众人推着走的过程。大家仿佛都乱了方寸,不只是家长,学校同样也不明白,它们甚至经常做一些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事。期末不让考试,就在平时加倍地考,不让排名,就公布成绩分布区间,用一种变相的方法施加成绩的压力。
社会如果不能托底,恶性竞争几乎是必然的,没有人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冒险,输在起跑线上。如果社会不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,家长不可能从中获得解脱。谁不希望做个猫妈,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,让孩子自由生长,但现实会逼迫你一步步后退,直到将慈母逼成虎妈。
不能说这种模式一无是处,这么多年,教育体系的成就有目共睹,但如果将眼光从那些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优等生身上移开,放到那些差生的身上,就会发现这种教育的残酷性也很明显。因为成绩的重要性,爱画画的孩子被迫捧起了奥数课本,因为成绩的重要,爱音乐的孩子只能压抑对音乐的渴望。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两者兼得,而是皆失。教育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成就每一个人,而是为了成就少数的几个人,用丛林法则来代替教和育,这恐怕是问题的根源。